日期:2025-10-23 05:16:39
三木将军读哲学之“读点中国哲学”之十五
前言:
孟子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历程中当之无愧的伟大思想家。由于孔子太过圣人化,孟子的思想光芒被其所掩盖,但这种掩盖并没有使孟子的思想光辉暗淡,反而由于孟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,使其思想更加熠熠生辉。孟子的“人人平等”的个人人权思想,在中西方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的。当孟子提出这一开创性思想之时,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还在案牍累累地验证他的奴隶制合理性的论断;孟子提出的自动性、自发性、标准性三大理念的教育哲学,就是放在现当代仍然是先进的、科学的、合理的,并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;在政治方面孟子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的民本思想,不知比西方哲学这一思想的提出要早多少个世纪,他的王道、霸道思想,提倡民众起来进行革命,推翻不合理的政治统治,为国家社会治理提供了激进的思想。关于孟子的这三个思想,本篇将进行重点论述。
图片
三、孟子的教育哲学
(一)孟子思想中关于个人的论断
孟子学说的核心是“人性善”说,他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,认为人生来都具有良知良能和种种“善端”。他将个人置于很高的位置。孟子说到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!”他认为人人都应有“浩然之气”:“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”他认为的“大丈夫”应该是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。”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: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孟子以为人性都是善的,进而他认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,所以他倡导平等主义。“圣人与我同类者。”“何以异于人哉?尧舜与人同耳。”“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。吾何畏彼哉?”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。有为者亦若是。”孟子这个“人人平等”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在两千多年前那个讲出身、讲身分,特别重视贵贱等级的时代,能旗帜鲜明地提出“人人平等”这一观点,说明孟子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伟大思想家。
当然,孟子的这个平等主义只是说人格平等,并不是说人的才智德行都平等。孟子也承认人在经济学上存在“分工”,因而他说:“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。或劳心,或劳力。”在深说一步,孟子的这一思想,和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民制度有不谋而合的方面。社会主义公民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有劳动分工不同,都是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。1959年10月,刘少奇主席接见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:“老时啊,你作为掏粪工是人民的勤务员,我作为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,只是分工不同而已,但每份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,都值得大家尊重。”刘少奇主席的这段话正是体现了孟子“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”的这一思想。
图片
(二)孟子的教育哲学有三大要点,它对中华后世的教育学说具有很大影响
1、自动的
孟子深信人性本善,所以他不主张被动式地和逼迫式地教育,只主张各人自动式的教育。孟子在《离娄》中说到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则居之安。居之安,则资之深。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。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”《公孙丑篇》论养气如是说:“必有事焉而勿正。心勿忘,勿助长也。无若宋人然,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'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!’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长者,寡矣。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。助之长者,揠苗者也。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”
孟子说“君子之所以教者五”,第一种便是“有如时雨化之者”。不耘苗不好,揠苗更不好,最好是及时的雨露。
2、自发的
既然人性本来就是善的,那么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挥。孟子在《离娄》中说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”教育的目的就是只要保存这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”的人性就可以了,其他一切就会自然而然。
3、标准的
孟子认为教育虽是自动的,但却不可以没有标准。他在《告子》中说:“羿之教人射必至于彀(gòu),学者亦必至于彀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,学者亦必以规矩。”在《尽心》中说:“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,羿不为拙射废其彀率。君子引而不发,跃如也。中道而立,能者从之。”
孟子认为标准教育法是最捷径的教育。为此他在《离娄》中说到:“圣人既竭目力焉,继之以规矩准绳,以为方圆平直,不可胜用也。既竭耳力焉,继之以六律正五音,不可胜用也。”
前人出了多少力,才造出这种种标准。后人使用这些标准,便可不劳而得前人的益处了。这就是标准教育法的原理。也是孟子所极力倡导的教育哲学。
图片
四、孟子的政治哲学
孟子在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》第四节说:“人之有道也,饱食、䁔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圣人忧之,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人伦关系和基于人伦的道德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。社会和国家的起源要追溯到人类人伦关系的存在,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。墨家则认为,国家的起源是以功利为基础,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。这点在讲墨家时还要祥细讲述。
孟子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,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够得到充分而更好地发展,人们的各种人伦关系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之中才能维系和发展。国家是一种道德体制,国家领袖也应当是社会的道德领袖,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。孟子进一步认为,这种理想的政治在远古时代曾经存在过。圣人尧曾是国君,尧年老,选择一位年轻的圣人舜授以圣王之道,把王位禅让给舜。舜年老时,同样选择了禹,最后把王位禅让给禹。王位由老一代圣人传给年轻一代圣人,这是王位嬗替之道。在孟子看来,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,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。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,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,不算“弑君”。孟子进一步讲,国君如果言行举止不配做一个国君,他在道德上就已不再是国君,而变成了一个“独夫”。在《尽心章句上》第十四章孟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
孟子的这种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,直到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,推翻帝制建立共和,这其中虽然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,但孟子所主张的“革命权利”在民众中间拥有更大的影响。
图片
孟子另一个政治哲学观点是他认为政治统治有两种,一种是“王道”、另一种是“霸道”。王道是“圣王之道”,是圣人成为国君;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,当政的一定是“独夫”。二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统治。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,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。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,而霸道的力量则来自武力。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区别,孟子在《公孙丑章句上》第三节说:“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;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为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心中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”
孟子的这种“王”“霸”政治哲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很深,此以后的中国政治哲学家都持守这种分类。以当代政治学原理来对照,则民主政治便是王道,因为它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;法西斯统治则是霸道,它是以恐怖和暴力来推行统治。
孟子的政治哲学很带有尊重民权的意味。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。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“政者,正也”,孔子的目的是“正名”、“正己”、“正人”,以至于达到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的理想郅治。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“正”字,而用墨子的“利”字,主张“仁政”,使百姓享受乐利。孟子说道:“你好色也不妨,好货也不妨,好田猎也不妨,好游乐也不妨,好音乐也不妨。但是你好色时,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;你好货时,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;你出去打猎、作乐游玩时,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,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。总而言之,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,你须要行仁政。”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。孔子要求人正经规矩,孟子要人快活安乐,要人享受幸福。孟子说: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”孟子这个“衣帛食肉”的政治,是与孔子政治思想大不相同之处,是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。
(未完待续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